怀念金庸:先生虽已远,笔落惊风江湖在


怀念金庸:先生虽已远,笔落惊风江湖在


10月30日下午,武侠小说泰斗金庸(原名查良镛)病逝于香港养和医院,享年94岁。

哪个少女不怀春,哪家少年不尚武。不夸张地说,有华人与中文的地方,大概就有金庸先生的武侠传说。“飞雪连天射白鹿,笑书神侠倚碧鸳。”在很多人的芳华青春,《射雕英雄传》、《神雕侠侣》、《倚天屠龙记》、《天龙八部》、《笑傲江湖》、《鹿鼎记》等一部部经典武侠作品,构建了一个个叫人心心念念、快意恩仇、纵横四海的雄伟江湖。

高晓松说,“如果没有金庸,我们的少年时代该会是多么仓皇!”豪情壮志万丈,人间儿女情长——有人痴迷于乔峰、令狐冲、靖哥哥;有人怜惜过蓉儿、小龙女、程灵素。更多的人,在金庸武侠小说的字里行间,感受着传统义利思想的濡染、体验着传统文化价值的悲欢。

金庸生于民国年间,系浙江海宁名门望族。少年流亡,学业不辍。至香港,办《明报》、写武侠,“文治武功”皆光芒万丈。其间,与黄霑、倪匡、蔡澜等,开创并见证了现代香港文化的繁盛。先生的头衔,除了众所周知的武侠小说作家,亦有新闻学家、企业家、政治评论家、社会活动家,“香港四大才子”之一等。这些名头的背后,皆有扎实的作为、详实的佐证,甚至还有不少亦侠亦痴的故事。比如,他严词拒绝过撒切尔夫人让其支持英国阻挠香港回归的立场。

“人生就是大闹一场,然后,悄然离去。”这是金庸对人生之问的顽童式答案。但其实,他不仅在武侠文化的江湖上“大闹一场”,还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惊鸿一瞥。

他塑造着我们的英雄情结。“侠之大者,为国为民。”在金庸武侠的侠谱里,具象的武侠人物传递着“宁可无武、不可无侠”的价值取向。郭靖两次死守襄阳,抗击蒙古大军。即便是金轮法王捉了其爱女郭襄,郭靖仍站上城楼激励女儿以社稷为重。金庸笔下的英雄,光明磊落,襟怀坦荡,在人世的江湖为情义奔走、为正义拼搏。

他传承着我们的文化血脉。众所周知,金庸小说用词用语非常讲究,武侠世界里随处闪耀有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彩。比如降龙十八掌之名出自《易经》。十八乃大盈之数,而大亏之数的“十七”,便成了黯然销魂掌。诸如见龙在田、亢龙有悔,是虚化招式,亦是易学精髓;而“黯然销魂”四字,取的是南朝江淹《别赋》中的经典名句,“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”。凡此种种,不一而足。

他启蒙着我们的人生哲学。七情六欲,柴米油盐,金庸小说里不仅有武侠文化的世界观,亦有处世哲学的方法论。比如张无忌记取的《九阳真经》中的几句秘诀——“他强由他强,清风拂山岗;他横由他横,明月照大江”——人在江湖,总会身不由己,任凭浪打风吹,我自闲庭信步。这种清风拂山、明月照江的岿然气度,大概是应对风险与焦虑、压力与变局最早的心灵鸡汤。

在金庸的笔下,武侠许是“成人的童话”,却终究构建着传统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梦想。当然,囿于认知和历史因素,先生的小说未必完美,然而这种烙印着年份感的缺憾,恰恰是最真实、最深刻的存在。“沧海一声笑 滔滔两岸潮/浮沉随浪 只记今朝/苍天笑 纷纷世上潮/谁负谁胜出 天知晓/江山笑 烟雨遥/涛浪淘尽红尘俗世几多娇/清风笑 竟若寂寥/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/苍生笑 不再寂寥/豪情仍在痴痴笑笑……”

“儿女情长今犹在,江湖侠骨已无多。”对笔落惊风成江湖的金庸先生来说,江湖虽已远,侠义永绵长!(文/邓海建)

发表评论

评论列表

还没有评论,快来说点什么吧~